七月,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却无法阻挡大学生们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坚定步伐。在珠溪镇熊家坪的乡村,一批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活跃于作业辅导与交通劝导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早上九点,辅导工作正式开展,今天分配到任务的三位大学生早早就在临时搭建的辅导会议室里等待今天的留守儿童到来。“这个数学题呀,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在辅导室里,小刘小石小徐围在小学生身旁,耐心讲解题目。午后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他们专注的面庞与摊开的练习册上。面对小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他们摒弃刻板说教,将知识点拆解成生动故事。讲解语文诗词时,融入当地人文传说。
小徐发现一名学生对英语发音畏难,便用趣味绕口令帮其找语感,从羞涩跟读,到主动展示,孩子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小石留意到有的孩子数学基础薄弱,特意制作卡通教具,把抽象数字变成直观图形,难题也不再“面目可憎” 。他们深知,乡村孩子缺的不是努力,而是系统引导,每一次答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在悄悄筑牢知识根基,让希望的种子在校园里拔节生长。
乡村道路旁,小曾与小何身着反光背心,成为守护交通秩序的青春力量。由于乡村交通设施不完善、村民安全意识淡薄,电动车违规行驶、行人占道等现象频发。他们主动承担起交通劝导职责,在主要路口坚守岗位。
遇到未佩戴头盔的电动车驾乘人员,小曾以专业且亲和的态度上前劝导:“头盔是保障出行安全的重要装备,规范佩戴能有效降低事故风险。” 面对在道路嬉戏的孩童,小何迅速干预,将孩子带至安全区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交通规则,让安全意识融入孩子日常认知。
“三下乡”期间,大学生们在不同角色中切换,收获深刻成长。辅导作业时,他们学会精准洞察学生需求,将知识传递与心理疏导结合,提升教学感染力;交通劝导中,沟通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得到锻炼,从羞涩开口到从容引导,展现责任担当。
乡村的质朴环境,更让他们领悟到坚守的价值。小徐感慨,起初因学生理解缓慢而焦虑,如今懂得以更包容的心态陪伴成长;小何坦言,从害怕沟通到主动作为,勇气在实践中不断淬炼。他们以青春之我,在乡村土地上播撒知识与安全的种子,也在实践中完成自我蜕变。
此次“三下乡”实践,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以点滴行动汇聚成乡村发展的助力。大学生们用知识辅导点亮乡村学生的求知之路,以交通劝导守护村民出行安全,在双向奔赴中实现青春与乡村的共荣。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实践精神,让青春在服务乡村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青春动能。
记者:刘敏
摄影:李守红、江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