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 重庆市渝北区仙桃路睦邻路社区
为响应数字时代劳动者权益保护需求,推动“离线休息权”法律保障的本土化探索,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重庆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于2024年3月28日走进渝北区仙桃街道睦邻路社区,开展主题为“法韵民心,劳者自安”的普法宣讲实践活动。活动通过案例讲解、法律咨询、互动问答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劳动法知识,并呼吁社会关注“隐形加班”现象。
图1为项目组成员开展普法宣讲实践活动合影
随着移动办公技术的普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日益模糊。团队成员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超80%的受访劳动者表示“非工作时间需通过微信、钉钉等处理工作事务”,且仅有12%的用人单位为此支付加班费。例如,某互联网企业员工因深夜在线修改方案被认定为“隐形加班”,最终通过司法裁判获赔1万元加班费。这些案例揭示,劳动者普遍面临“随时在线”的压力,而现行法律对“离线休息权”的界定仍存在空白。
作为西南政法大学的市级重点创新项目,团队自2024年起通过多种行动推动研究落地:
司法实践调研方面,走访重庆市各级法院,梳理涉及“隐形加班”的劳动争议案件,发现超60%的案件因证据不足导致劳动者败诉。立法比较研究方面,参考欧盟国家经验,如法国《劳动法典》要求50人以上企业协商“离线权”保障措施,结合我国《劳动法》提出认定隐形加班的科学建议。社会问卷调查方面,覆盖2000余名劳动者,数据显示仅有35%的受访者了解“离线休息权”概念,凸显普法紧迫性。
团队据此形成了“关于提出数字时代‘工作离线权’法律保障本土化路径研究的模拟政协提案”及“地方性法规(草案)代拟稿:关于隐形加班与数字时代劳动者离线休息权保护的规定”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组在实践探索中推动工作离线权的普法宣传和发展进程。
在活动现场,项目组成员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在场的听众对工作离线权形成更深的理解。“以前总觉得下班回消息是应该的,今天才知道这是法律保护的‘休息权’!”一位参与活动的现场工作人员感慨道。
图2为普法宣讲实践现场
以实践推动变革,用法治守护安宁。数字时代的劳动权益保护任重道远,但正如团队在社区宣讲中所传递的理念——“离线不是懈怠,休息亦为尊严”。通过法律保障与社会共识的双重构建,劳动者的“云端枷锁”终将解开,取而代之的将是更有温度的工作生态。
图3图4为普法宣讲实践后现场合影